鐵畫是安徽蕪湖著名傳統(tǒng)工藝美術品,又名“鐵花”。題材有人物、山水、花鳥等。形式有立體和半立體的。品種除立軸、中堂、橫幅和條屏(一般都用外框)外,還有合四面以成一燈的鐵畫燈。人民大會堂就有一副蕪湖人民打造的鐵畫。
鐵畫是用鐵鑄成線條,再焊接而成的一種美術作品。主要是借鑒國畫的水墨,章法,布局,線條簡明有力,蒼勁古樸。鐵畫工藝綜合了古代金銀空花的焊接技術,吸取了剪紙、木刻、磚雕的長處,融合了國畫的筆意和章法,畫面明暗對比鮮明,立體感強,在古代工藝美術品中獨樹一幟。
蕪湖鐵畫以歷史悠久、風格獨特、工藝精湛、技藝高超著稱于世。 鐵畫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間,由蕪湖鐵工湯天池與蕪湖畫家蕭尺木相互砥礪而成,至今已有340多年歷史。蕪湖鐵畫源于國畫,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、風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藝術特征,是純手工鍛技藝術。 鐵畫特點既有國畫、水墨畫之境,又有強烈的藝術立體感,黑白分明,蒼勁凝重,被稱為“巧奪萬代所未有”。 鐵畫的品種分為三類:一類為尺幅小景,多以松、梅、蘭、竹、菊、鷹等為題材,這類鐵畫襯板鑲框,掛于粉墻之上,更顯端莊醒目。第二類為燈彩,一般由4至6幅鐵畫組成,內糊以紙或素絹,中燃銀燭,光彩奪目,動人神魄。第三類為屏風,多為山水風景,古樸典雅,蔚為壯觀。 蕪湖鐵畫以錘為筆,以爐為硯,以鐵為墨,以鉆為案,鍛鐵為畫,鬼斧神工,氣韻天成。其吸取了我國傳統(tǒng)國畫的構圖法以及金銀首飾、剪紙、雕塑等工藝技法,以熟鐵作原料。藝人們依據畫稿取料入爐,經冶煉后,再經過鍛打、焊接、鉆銼、整形、防銹烘漆,然后襯以白底,裝框成畫。畫面保持鐵的本色,不涂彩,精致而成山水、人物、花卉、蟲魚、飛禽、走獸等各種藝術品。鐵畫既有國畫的神韻,又有雕塑的立體美,還表現(xiàn)了鋼鐵的柔韌性和延展性,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,被譽為“中華一絕”。
管理員
該內容暫無評論